沉醉百年采茶調,
衣襟總帶黃梅香。
諸君漫說登場好,
曲部風流斗巧妝。
1833年10月21日,諾貝爾誕生。
1944年10月21日,蔣介石發起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。
1960年10月21日,西藏帕里地區第一次試種莊稼獲豐收。
1992年10月21日,三峽庫區縣城移遷新址選定。
1994年10月21日,美朝簽署朝鮮核問題框架協議。
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,據不完全統計,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,傳統劇目數以萬計。而在其中,京劇、越劇、黃梅戲、評劇、豫劇依次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。
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、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。它起源于原始歌舞,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。
1、京劇
京劇,又稱平劇、京戲,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,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,遍及全國各地。
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、四喜、春臺、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,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,同時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劇目、曲調和表演方法,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,通過不斷的交流、融合,最終形成京劇。
京劇的角色分為生、旦、凈、丑、雜、武、流等行當,后三行已不再立專行。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,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。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,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,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。
2006年5月,京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0年,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(名冊)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2、越劇
越劇——中國第二大劇種,有第二國劇之稱,又被稱為是“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” ,有觀點認為是“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”,在國外被稱為“中國歌劇”。
越劇長于抒情,以唱為主,聲音優美動聽,表演真切動人,唯美典雅,極具江南靈秀之氣;多以“才子佳人”題材為主,藝術流派紛呈,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。主要流行于:浙江、上海、江蘇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,以及北京、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,鼎盛時期除西藏、廣東、廣西等少數省、自治區外,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。
2006年5月20日,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3、黃梅戲
黃梅戲,原名黃梅調、采茶戲等,起源于湖北黃梅縣,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。
黃梅戲與京劇、越劇、評劇 、豫劇并稱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”,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,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、香港、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,受到廣泛的歡迎。
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,以明快抒情見長,具有豐富的表現力;表演質樸細致,以真實活潑著稱。一曲《天仙配》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,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。
2006年5月20日,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4、評劇
評劇,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,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,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。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。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“對口蓮花落”基礎上形成,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,后進入唐山,稱“唐山落子”。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,出現了一批女演員。20世紀30年代以后,評劇表演在京劇、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,出現了李金順、劉翠霞、白玉霜、喜彩蓮、愛蓮君等流派。
2006年5月20日,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5、豫劇
豫劇起源于中原(河南),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、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。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,河南豫劇院,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,如到澳大利亞、意大利、法國、加拿大、委內瑞拉、新西蘭、德國、英國、美國、泰國、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,被西方人稱贊是“東方詠嘆調”,“中國歌劇”等。
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、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。建國后因河南簡稱“豫”,故稱豫劇。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、抑揚有度、行腔酣暢、吐字清晰、韻味醇美、生動活潑、有血有肉、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,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。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,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。
2006年5月20日,經國務院批準,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沉醉百年采茶調,
衣襟總帶黃梅香。
諸君漫說登場好,
曲部風流斗巧妝。
1833年10月21日,諾貝爾誕生。
1944年10月21日,蔣介石發起十萬知識青年從軍運動。
1960年10月21日,西藏帕里地區第一次試種莊稼獲豐收。
1992年10月21日,三峽庫區縣城移遷新址選定。
1994年10月21日,美朝簽署朝鮮核問題框架協議。
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,據不完全統計,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,傳統劇目數以萬計。而在其中,京劇、越劇、黃梅戲、評劇、豫劇依次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。
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、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。它起源于原始歌舞,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。
1、京劇
京劇,又稱平劇、京戲,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,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,遍及全國各地。
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、四喜、春臺、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,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,同時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劇目、曲調和表演方法,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,通過不斷的交流、融合,最終形成京劇。
京劇的角色分為生、旦、凈、丑、雜、武、流等行當,后三行已不再立專行。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,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。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,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,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。
2006年5月,京劇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0年,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(名冊)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2、越劇
越劇——中國第二大劇種,有第二國劇之稱,又被稱為是“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” ,有觀點認為是“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”,在國外被稱為“中國歌劇”。
越劇長于抒情,以唱為主,聲音優美動聽,表演真切動人,唯美典雅,極具江南靈秀之氣;多以“才子佳人”題材為主,藝術流派紛呈,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。主要流行于:浙江、上海、江蘇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,以及北京、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,鼎盛時期除西藏、廣東、廣西等少數省、自治區外,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。
2006年5月20日,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3、黃梅戲
黃梅戲,原名黃梅調、采茶戲等,起源于湖北黃梅縣,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。
黃梅戲與京劇、越劇、評劇 、豫劇并稱“中國五大戲曲劇種”,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,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、香港、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,受到廣泛的歡迎。
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,以明快抒情見長,具有豐富的表現力;表演質樸細致,以真實活潑著稱。一曲《天仙配》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,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。
2006年5月20日,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4、評劇
評劇,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,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,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。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。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“對口蓮花落”基礎上形成,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,后進入唐山,稱“唐山落子”。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,出現了一批女演員。20世紀30年代以后,評劇表演在京劇、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,出現了李金順、劉翠霞、白玉霜、喜彩蓮、愛蓮君等流派。
2006年5月20日,評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5、豫劇
豫劇起源于中原(河南),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、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。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,河南豫劇院,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,如到澳大利亞、意大利、法國、加拿大、委內瑞拉、新西蘭、德國、英國、美國、泰國、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,被西方人稱贊是“東方詠嘆調”,“中國歌劇”等。
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、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。建國后因河南簡稱“豫”,故稱豫劇。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、抑揚有度、行腔酣暢、吐字清晰、韻味醇美、生動活潑、有血有肉、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,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。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,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。
2006年5月20日,經國務院批準,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