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露已過溫驟降,
衣食住行需調養。
勤曬太陽適運動,
溫暖御寒健體康。
“裊裊涼風動,凄凄寒露零?!焙哆^后,霜降即將來臨,秋意熟透,“降溫”模式已經開啟,那么,秋末冬初該如何保養身體呢?
一、衣
俗話說,“過了寒露后,單衣漢少見”。寒露過后,就不能再“秋凍”了,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,此時節正值秋冬過度之際,天氣開始寒涼,氣候日趨干燥,同時植物開始凋零,陰氣更甚。體質較弱者及老年人很容易滋生疾病。因此,霜降養生不僅可以預防深秋常見疾病的發生,而且還能為安全度過寒冬儲備足夠的能量。
寒露過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,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,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、血流加快,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,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,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。此外,秋季腹瀉多發,還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。老年人,應選擇柔軟、光滑的棉織或絲織衣褲,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,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。
二、食
深秋養生保健,“防燥”至關重要。對付“燥氣”,喝白開水是一個不錯的方法,尤其是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病等患者。為防“燥氣”,這個時節的飲食應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,宜多吃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潤食物,以及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、豆類及豆制品,同時增加雞、鴨、牛肉、豬肝、魚、蝦、山藥等以增強體質。
深秋季節菊黃蟹肥,果蔬豐富,正是飲食調養和進食補品的大好時機。民間早就有“補冬不如補霜降”的說法,認為“秋補”比“補冬”更要緊。秋補則應以滋陰潤燥“平補”為宜。所以,進補要以“潤燥、固表、益氣”為原則,因人而異,因時制宜,“藥補”與“食補”相結合,注重平日的飲食調養。要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各類水果和蔬菜及豆制品,也可服用白木耳、芝麻、蜂蜜、冰糖等食品以潤肺生津,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干、皮膚粗糙、大便干結等“秋燥”現象。
此外,多吃銀耳、生梨等滋潤和清潤的食物,有利于緩解干燥。銀耳具有強精、補腎、潤腸、益胃、補氣、和血、強心、補腦、提神、美容、延年益壽之功效,用于治肺熱咳嗽、肺燥干咳,同時也是一味滋補良藥,具有補脾開胃、益氣清腸、安眠健胃、養陰清熱、潤燥之功,對陰虛火旺不適宜溫熱滋補的人,是一種比較適合的補品。
三、住
寒露過后,隨著氣溫不斷下降,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,心腦血管病、中風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等也容易復發。在這“多事之秋”,應合理安排日常起居,尤其對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,更是至關重要。
秋季宜早睡早起,保證睡眠充足。每天可多睡1小時,緩解秋乏。注意勞逸結合。特別是深秋寒氣襲人,既要防止受寒感冒,又要經常打開門窗,保持室內空氣新鮮。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居室及其周圍可種植一些適宜的綠葉花卉,讓環境充滿生機,又可凈化空氣,促進身體健康。
四、行
秋冬季節肺金主事,運動量可適當加大,可選擇廣播體操、健美操、太極拳、太極劍、八段錦、球類運動等。但晨練要注意躲避早霧,避免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。
此時,氣溫越來越低,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,如果活動量大,出汗后應該解開衣扣,讓身體慢慢降溫。每次運動前,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,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,不宜過度勞累,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,使陽氣外泄,傷耗陰津,削弱機體的抵抗力。
秋風肅殺,面對草枯葉落、花木凋零,人們往往容易觸景生情,引起憂郁、傷感的心緒。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?登高就是不錯的方法。秋游登高遠眺,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,不僅陶冶情操,還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,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,緩解壓力,放松自己,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。
寒露已過溫驟降,
衣食住行需調養。
勤曬太陽適運動,
溫暖御寒健體康。
“裊裊涼風動,凄凄寒露零?!焙哆^后,霜降即將來臨,秋意熟透,“降溫”模式已經開啟,那么,秋末冬初該如何保養身體呢?
一、衣
俗話說,“過了寒露后,單衣漢少見”。寒露過后,就不能再“秋凍”了,夜晚溫度將會降得更低,此時節正值秋冬過度之際,天氣開始寒涼,氣候日趨干燥,同時植物開始凋零,陰氣更甚。體質較弱者及老年人很容易滋生疾病。因此,霜降養生不僅可以預防深秋常見疾病的發生,而且還能為安全度過寒冬儲備足夠的能量。
寒露過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,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習慣,熱水泡腳能使血管擴張、血流加快,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,可減少下肢酸痛的發生,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。此外,秋季腹瀉多發,還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。老年人,應選擇柔軟、光滑的棉織或絲織衣褲,盡量不穿化纖類衣物,以使靜電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。
二、食
深秋養生保健,“防燥”至關重要。對付“燥氣”,喝白開水是一個不錯的方法,尤其是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腎病等患者。為防“燥氣”,這個時節的飲食應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,宜多吃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潤食物,以及潤肺潤燥的新鮮瓜果蔬菜、豆類及豆制品,同時增加雞、鴨、牛肉、豬肝、魚、蝦、山藥等以增強體質。
深秋季節菊黃蟹肥,果蔬豐富,正是飲食調養和進食補品的大好時機。民間早就有“補冬不如補霜降”的說法,認為“秋補”比“補冬”更要緊。秋補則應以滋陰潤燥“平補”為宜。所以,進補要以“潤燥、固表、益氣”為原則,因人而異,因時制宜,“藥補”與“食補”相結合,注重平日的飲食調養。要適當多食用一些甘寒汁多的各類水果和蔬菜及豆制品,也可服用白木耳、芝麻、蜂蜜、冰糖等食品以潤肺生津,可以防止秋季最容易出現的口干、皮膚粗糙、大便干結等“秋燥”現象。
此外,多吃銀耳、生梨等滋潤和清潤的食物,有利于緩解干燥。銀耳具有強精、補腎、潤腸、益胃、補氣、和血、強心、補腦、提神、美容、延年益壽之功效,用于治肺熱咳嗽、肺燥干咳,同時也是一味滋補良藥,具有補脾開胃、益氣清腸、安眠健胃、養陰清熱、潤燥之功,對陰虛火旺不適宜溫熱滋補的人,是一種比較適合的補品。
三、住
寒露過后,隨著氣溫不斷下降,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,心腦血管病、中風、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等也容易復發。在這“多事之秋”,應合理安排日常起居,尤其對于老年人的身體健康,更是至關重要。
秋季宜早睡早起,保證睡眠充足。每天可多睡1小時,緩解秋乏。注意勞逸結合。特別是深秋寒氣襲人,既要防止受寒感冒,又要經常打開門窗,保持室內空氣新鮮。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居室及其周圍可種植一些適宜的綠葉花卉,讓環境充滿生機,又可凈化空氣,促進身體健康。
四、行
秋冬季節肺金主事,運動量可適當加大,可選擇廣播體操、健美操、太極拳、太極劍、八段錦、球類運動等。但晨練要注意躲避早霧,避免誘發慢性呼吸道疾病。
此時,氣溫越來越低,最好等太陽出來或比較暖和的時候出門鍛煉,如果活動量大,出汗后應該解開衣扣,讓身體慢慢降溫。每次運動前,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,注意動與靜的合理安排,不宜過度勞累,更不可經常大汗淋漓,使陽氣外泄,傷耗陰津,削弱機體的抵抗力。
秋風肅殺,面對草枯葉落、花木凋零,人們往往容易觸景生情,引起憂郁、傷感的心緒。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?登高就是不錯的方法。秋游登高遠眺,高喊幾聲呼出胸中濁氣,不僅陶冶情操,還可以借此拋開工作煩惱,通過與大自然的接觸,緩解壓力,放松自己,對抑制悲傷的情緒大有好處。